左图:2000年左右苏志强随信寄给曹国相的照片,这张照片曹国相一直保留着。右图:2025年5月24日,在二十多年前的位置,曹国相(左)和苏志强(右)拍了一张合影。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

“廿五云程接浦烟,百廿书海共长天。西吉桃李今犹在,再借春风续旧缘。”

二十多年前,曹国相还是一个身处西海固濒临失学的贫苦学生,却被复旦大学研支团和好心助学人苏志强托举,发奋走出了风沙。时值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,他终于第一次来到了这个改变他命运的地方。

5月24日,曹国相(左)和苏志强(右)在复旦大学校门口。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

在5月27日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的开场,复旦研支团唱响了特别版的《宁夏》《宁夏的约定》,讲述一个延续了二十多年的青春故事。在此之前的5月24日,复旦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研支团校友论坛则在光华楼举行,多位研支团老队员返校分享,还特别请来了一个动人故事的两位主人公,曹国相和苏志强。

5月24日,复旦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研支团校友论坛在光华楼举行,曹国相(上)和苏志强(下)作了分享。

2000年,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中学支教的复旦大学研支团成员潘惜唇、丁怡观察到,一些西海固当地学生贫困的家境难以支撑孩子们完成学业,便将当地情况反馈给了复旦大学团委。学校很快张贴了寻找爱心助学者的告示,来自农村、自身并不富裕的苏志强自愿做了爱心资助人,通过研支团的对接一对一匹配到了曹国相。苏志强在复旦南区把自己勤工俭学所得的钱汇到遥远的宁夏,在一封封书信里给曹国相加油打气、树立信心。

曹国相备受鼓舞、拼命读书,最终考上吉林大学。2004年前后,在与苏志强一次短暂的通电话后,他们失去了彼此的音信。2024年8月底,曹国相无意中刷到了“复旦研究生支教团”的消息,写下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并希望复旦大学能帮忙找到对方,让他能够再郑重地说一声谢谢。校团委迅速响应了请求,9月3日,苏志强收到了来自复旦大学团委的微信好友申请,他终于想起了学生时代播撒的那份善意。9月4日,曹国相和苏志强成功通话。2025年1月,在曹国相工作的城市哈尔滨,两个已到中年的男人终于跨过漫长的时光和距离,第一次见到了彼此。

曹国相的故乡,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。

“直到2024年,时间过去二十多年,我才知道苏志强并不比我大多少,而且在复旦上学期间,他也并不富裕。但他一个善意的举动,彻彻底底改变了我这个山里娃子的命运。”5月24日,曹国相在论坛上动情地说,“我也没辜负资助者和研支团老师的期望。我考入吉林大学、工作之后,复旦大学志愿精神也一直铭记在我心中,我克服重重困难,坚持奋进的精神力量,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成长为高技能人才,如今也能够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带领一帮年轻人,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
而看到曹国相上台,台下的几乎所有人眼中都放光了——台上是长大了的支教地的“学生”,台下是一届届曾奔赴西部奉献青春的昔日的复旦大学的支教队“老师”们——“老师们”从主动走到西部,等到了西部的“曹国相们”走向他们。

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1999年,26年来,有466人次、465名复旦青年扎根乡村一线,打造了复旦在西部的“第七教学楼”,累计授课超过22万节,覆盖学生超过3.5万人,募集资助逾1700万元,覆盖2万余名困难学生,成为全国高校研支团的一面旗帜。

2000年左右苏志强随信寄给曹国相的照片。

5月24日,在二十多年前的位置,曹国相(左)和苏志强(右)拍了一张合影。

曹国相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时值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,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走进这个改变他一生的地方。他和苏志强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漫步,苏志强带他走过自己“揭榜”做资助人曾驻足过的食堂附近的布告栏,看苏志强曾住过的第三宿舍楼,吃他学生时代吃过的南区食堂。二十多年前,苏志强曾在光华大道拍下一张照片寄给曹国相,二十年后,曹国相把照片带回了复旦,二人手举老照片、留下了一张新照片——这个历经二十余年的故事,终于完整了。

“去年国相联系到我,我也很惊喜。”苏志强称自己是“研支团之友”,他分享说,从去年开始,他时时感慨,没想到当年一点小小的无心的善意,可以建立起这样大的价值,“我在反思,我们现在忙忙碌碌的,条件应该也好多了,但这次的事情,重新让我想起当时的那些真心、理想和勇敢,我们要记着当时的自己,记着那些美好的时光。”

(图片来源网络侵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