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为消费者在选购图书。王琦琛 摄
本报记者 于 芳 □ 王琦琛
当阅读在自然中“生长”,消费在体验中“升温”,“公园+书市”成为城市文旅消费的一抹亮色。日前结束的“2025北京书市”以超长展期、多地联动、精品图书和丰富文化活动吸引超80万名读者参与,刷新历届参与人数纪录,成为5月北京最具人气的文化地标,也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持续创新。
文化惠民走深走实
撬动全民阅读热情
今年以来,北京持续推进“书香京城”建设,将阅读场景从书店、展馆延伸至城市绿地,以公园为载体打造自然开放、全民共享的文化消费新场域。
相比往年,“2025北京书市”首次横跨“五一”假期,借助公园这一公共空间,以文化引领带动旅游、消费、休闲一体化,成为新型文化惠民服务的重要示范。其中,朝阳公园主展场推出的京津冀文旅专区,以场景化形式整合三地资源,通过出版物与文创产品的深度融合,解码文化基因激活历史记忆,展现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成果。
更加具有普惠意义的是书市现场面向广大市民发放的总额200万元图书消费券,覆盖线上线下多个购书渠道,尤其增设纸质券领取点,便于老年人等群体无障碍参与文化消费,真正实现“文化服务不留死角、阅读福利全龄共享”。数据显示,活动期间包括朝阳公园在内的多个公园入园人次同比增长超30%,老年群体与亲子家庭成为文化消费主力。
“我平时不上网,现场领券很方便,购买了几本喜欢的书,价格很合适,我们老年人参与也很开心。”来自海淀的张阿姨拿着购买的图书笑着说。
“书+市+旅”融合共振
打造多元文化消费新场景
公园书市并非首次亮相,但“2025北京书市”在内容“焕新”和场景融合上走得更远。
走进朝阳公园东门草坪,整齐的图书展架错落分布,非遗手作、咖啡摊位、文创小摊点缀其中,自然绿地与文化市集无缝融合,营造出开放、轻松的文化消费氛围。现场不只是“书市”,更像是一场都市文化节——阅读、美食、手作、自然在这里有机交汇。围绕“阅读”主题,原创帆布袋、香氛蜡烛、定制书签等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年轻人驻足购买。“我们不只是来买书,更是在享受一种有温度的文化生活方式。”市民王女士说。
书市火爆“出圈”,也带动文化消费热情持续升温。社交平台上,“春天逛北京书市可以有多浪漫”冲上抖音同城榜,“2025北京书市横跨‘五一’14天超长展期”登上微博热搜第二,多个书摊成为小红书平台上的“网红摊位”,为书市赋予了更多社交属性与传播能量。
乘势而上,北京市文旅部门推出“城市阅读地图”,串联书市、书店与城市文化地标,打造“可逛、可读、可消费”的主题文化路线,实现了从“文化活动”向“文化场景”的进阶。活动期间,北京多个公园周边的咖啡馆、亲子餐厅、民宿订单环比增长超20%,许多商家主动“搭书市顺风车”,推出“书友套餐”“阅读集章打卡”“亲子共读空间”等定制服务,进一步拓展文化消费边界。
这一系列多元融合的尝试,正是“新质消费”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落点。通过内容策划、场景创设与体验设计相结合,推动传统阅读方式重构升级,吸引更多消费者融入“可触可感”的文化新场域,培育更具黏性的消费习惯与文化归属感。
打破公共服务与市场消费壁垒
“今天的书市,远不是过去的地摊售书。”中信出版集团新媒体负责人孙雨薇坦言,文化消费正进入以“内容+场景+体验”为驱动的新阶段,而公园书市正是这场转型的“实验场”。
据悉,今年朝阳公园书市在活动策划上进一步强化“沉浸感”与“参与度”。期间共举办超200场文化交流活动,李敬泽、马伯庸、安意如等文化名人轮番登台,从“AI时代的职业选择”到“古籍修复的技术突破”,议题覆盖科技、艺术与社会思潮,兼顾公共热度与专业深度。
文化消费正从“组织化”走向“自发生长”。在丰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,青年群体自发组织的“草坪读书会”成为一道别致风景;在朝阳公园主会场,不少市民直接“搭帐篷”守活动、等签售,文化消费也在“扎根式”的使用中逐渐转化为日常生活方式。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不仅拉长了消费链,也将书市打造成城市中“最有内容的节日打卡地”。
这种转变背后,映射的是文化政策引导下消费结构的深层演化。无论是“城市阅读地图”的推出,还是“京津冀文化协同”的推进,均体现出以公共文化供给激发新质消费的系统化思路,既拓展了文化服务半径,也精准回应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。
“以公园为载体,将文化活动从‘封闭场馆’引入‘开放空间’,契合城市更新中空间复合化、功能叠加化的趋势。”亚运村图书大厦副总经理邢丹告诉记者,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平台的强传播力,也使得书市具备了“可参与、可打卡、可分享”的传播机制,推动文化消费进入社交驱动的新阶段。
业内专家指出,公园书市的核心在于打破公共文化服务与市场消费之间的壁垒,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向赋能。阅读作为文化入口,承载着城市精细化治理、人文环境塑造与消费模式升级等多重价值,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抓手。在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,“公园+书市”的成功不仅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文化消费范式,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文化场景赋能消费的实践样本。
发表评论
2024-05-31 18:36:38回复
2024-05-31 18:40:01回复
2024-05-31 18:43:35回复
2024-05-31 18:46:53回复
2024-05-31 18:49:33回复
2024-05-31 18:50:06回复
2024-05-31 18:52:52回复
2024-05-31 18:53:27回复
🤔(思考表情)
2024-05-31 18:54:05回复